重温历史:探讨大宗商品暴跌的教训
重温历史:探讨大宗商品暴跌的教训
6月18日,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停摆,全球数十个经济体采取封锁措施。但这一切可能都不会逆转经济基本面。
分析此次暴跌的原因,权威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都在大概的逻辑是,全球经济从疫情中恢复,并且各国开始解除封锁措施,需求快速回升。
图1 2019-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暴跌的教训
其中,近期,又传来全球经济复苏的曙光。先是美国6月份制造业PMI表现抢眼,创4个月以来新高,欧洲国家5月份制造业活动也增长超过5%。
美国5月份制造业活动放缓,降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点,暗示着美国制造业活动陷入萎缩,全球经济复苏也将陷入停滞。
但随后,随着市场情绪回暖,全球经济陆续好转,大宗商品再度创下新高,推动资金涌入大宗商品市场。
中美贸易摩擦的缓和,提振经济成长,这又反过来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中美间的摩擦升级,以及不断发酵的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在上述因素作用下,近期大宗商品出现大幅上涨,但与之对应的,市场情绪已经开始转向谨慎。
6月18日,是新一轮国内新冠疫情爆发的最后时刻。从6月19日开始,市场开始逐步转向谨慎,但中国多地新增确诊病例突破100万大关,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情绪开始恢复。
7月19日,7月19日,北京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突破10万大关,达1111万例,日增病例突破1万大关。
国内疫情防控措施开始趋严,资本市场情绪趋好。6月22日,受此影响,国内A股大盘一度出现大涨,但之后却陷入盘整。
接下来,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开始转向谨慎,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忧,包括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从而将导致投资者卖出风险资产,股市也将在下行。
由于国际疫情的影响,接下来的投资者情绪已经受到冲击,资金避险情绪逐渐升温,不少资管机构被卷入股市的漩涡,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将承受压力。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国将继续从金融部门提供服务,通过大量的技术手段,为市场提供支持,进一步缓解市场资金压力。
下半年稳增长需要的“资金”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稳定经济大盘,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扩大内需”,“保经济”;二是稳定经济增长,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包括加快专项债发行,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