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玉米行情:市场波动引发投资者关注
大商所玉米行情:市场波动引发投资者关注
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2005:
市场波动引发投资者关注
大商所副总经理、大连商品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席志勇在大会上说,在过去一段时间,大商所玉米品种波动剧烈,价格波动剧烈,期货和现货市场套保需求旺盛,整体行情波动巨大,产业客户普遍采用期权、互换等方式进行避险交易。据他介绍,为更好地服务产业企业,大商所推出了“基差交易+含权贸易”的服务模式。
大连市副市长韩汝俊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大商所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目前已经通过发布《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期权合约规则》和《大连商品交易所塑料、PP期权合约规则》,为玉米、PP、PVC期权合约及相关业务提供了整体服务,已成为大连市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市政府、证监会、期货交易所风险监控中心、期货市场监控中心的重点业务。
会议同时强调,大连商品交易所对期现货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前瞻性的表述,对有关期货品种对外开放、境内交割仓库的管控等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安排。今年以来,针对市场参与者面临的经营风险,大商所持续推进相关业务创新,并积极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合作,广泛听取市场意见建议,将在做好市场和客户风险防控的前提下,以更好服务和引领现货市场的各类企业,助力期现市场双轮驱动,更好地服务产业企业, 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大连商品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连商品交易所一直坚持贴近现货市场、贴近现货市场、贴近现货市场、贴近现货市场的原则,将衍生品交易纳入重点监管范围,主动服务产业客户,实现了在服务产业企业的方面取得了新成效。一是持续加强期现一体化服务。自去年7月以来,大商所持续贴近产业企业需求,不断丰富、优化市场服务,持续强化市场服务能力,创新合约规则,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力地推动了期现一体化建设。二是加强与产业客户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交易所服务产业客户的能力。在期货市场上,通过点价方式让现货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购销合同和库存预售服务,帮助企业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三是持续完善合约规则,加强市场监控和管理,保持市场平稳运行。四是加大了线上服务力度,积极带动了各类产业客户的积极参与。自去年11月启动了夜盘交易,至今已累计开展90个交易日,线下业务增加了100多个场外平台,覆盖生产、贸易、消费、投资等各领域,服务实体企业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在服务产业客户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大商所玉米行情:市场波动引发投资者关注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今年玉米贸易商及行业人士接触最多的是来自大商所的贸易商。在贸易商引领下,产业客户、机构投资者等参与的热情逐年上升。根据中国玉米网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大商所玉米期货市场累计成交约650万手,成交金额达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57%。今年玉米期现价格“V”型反转,套保基差均大幅收窄。
对于今年大商所玉米行情的动向,国内玉米产业界人士表示,临储玉米竞拍底价在去年底已达500元/吨,目前比之前高出30元/吨。业内人士认为,国家临储玉米并未进一步收储,临储玉米拍卖计划启动的概率较低。
受临储玉米拍卖计划“东风”托底及市场因素影响,今年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高。在业内人士看来,临储玉米拍卖延迟于市场消化,或引发玉米价格偏弱运行。
“目前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已下发《关于粮食市场价格的预警通知》,从国家层面看,今年的临储玉米已经用上了‘大礼包’,今后更加强调市场化经营,将不再有价格随意浮动的预期。由于临储玉米用完了,市场中的粮食品种和替代品数量增加,将可能出现集中供大于求的现象,玉米价格也将有较大幅度的下跌。”肖龙表示。
近期,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持续推进临储玉米收购工作,“硬红冬小麦”现象频现,部分地区出现粮食收储分批销售、抢收等现象。临储玉米的陆续出库以及疫情影响下的市场炒作也将促使玉米价格有所回暖。
玉米价格可能回暖
近期,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呈现“跌涨涨”的趋势,部分地区价格突破1.7元/斤,达到1.75元/斤,部分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门前收购价多在1.75元/斤。与此东北部分产区“倒春寒”天气影响下,秋收工作展开,部分企业收购量减少,玉米深加工企业采购积极性有所提升,但整体上收购量并不是很大。从上半年市场来看,玉米价格整体呈现上涨态势。据了解,今年玉米主产区在夏收前基本都是处于“气温偏低、地温偏低”的气候状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作物生长期在6—7月份会发生一定的低温冻害,导致农民在春播之前,会适当的控制玉米的上市量,因此,预计在“金秋十月”的时候,玉米价格会出现上涨,整体上预计在1.80元/斤。
共有 0 条评论